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亚马逊人工智能助手)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1

如果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网上冲浪者,一定还记得大约在2000年左右在门户网站浏览新闻的体验:

在浩如繁星的广告海洋中,你需要准确识别出真正的内容并点击。如果你的判断不准确,或者点击不精准,就会被立即转移到一个你不想去的网站。可以说,识别垃圾信息并避开它们,是当时上网冲浪的必备技能。

当前,人工智能的进步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千禧年,在亚马逊上搜索电子书时,必须时刻提防被人工智能生成的低质书籍所欺骗。

食之无味就算了,有的垃圾书甚至想置人于死地。

比如在亚马逊上公开出售的电子书《野生蘑菇烹饪书:从森林到餐盘,野生蘑菇烹饪完全指南》《西南地区的顶级蘑菇野外指南》,书里明晃晃写着用“气味和味道”识别不同的蘑菇。

闻一闻或者尝一尝,就能知道蘑菇的种类啦!这种话,随便拉来一个云南人都能鉴别为一派胡言。正如蘑菇界的名言所说:所有蘑菇都是可食用的,不过有些蘑菇只能食用一次。

一些相关专家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强烈不满:“这似乎在鼓励人们以品尝来进行辨别。绝对不应该这样做。”

书中提到的一些蘑菇则“很有趣”。比如上述烹饪指南中提到的“狮鬃菌”,虽然是可食用的,但在英国是受保护的物种。别问,问就是狮鬃菌尝起来像缝纫机的味道。

根据专做AI文本识别的公司Originality.ai的检测,这两本书的样本中人工智能检测得分是100%,这意味着系统非常确信这些书是由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编写的。

这些书被报道后,纽约真菌学会都出面发表声明(前Twitter),呼吁人们“请只购买已知作者和美食家的书籍,这可能关系到生死”。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2

去年2月,我们曾经报道过一些人开始利用ChatGPT等工具撰写书籍,并将其放到亚马逊等网站上进行销售。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显然亚马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现象,这家老牌电子书网站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干扰。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3

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时间线。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仅仅几个月之后,亚马逊上就开始出现一些疑似由人工智能撰写的书籍。除了内容和封面都粗制滥造之外,最明显的反常信号是一个作者一天出版数本书。

当时在YouTube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博主的视频教程,教授如何使用ChatGPT来撰写书籍,并在亚马逊上进行销售。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4

从2023年年中开始,包括VICE、WIRED(《连线》)等在内的媒体开始报道“人工智能图书正在淹没亚马逊”的现象。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5

根据独立作家凯特林·林奇(Caitlyn Lynch)2023年6月的统计,彼时亚马逊上“青少年浪漫”的类型下,畅销排行榜的前100本电子书中,有约八成都是毫无逻辑的,看起来很像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6

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作者站出来公开谈论人工智能图书对他们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和模仿。

除了某些类型成为人工智能图书的重灾区之外,一些作者——尤其是有名气的作者——会被“影子图书”蹭流量。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新书发售的黄金周期内,和作者相关的传记、与新书高度相似的仿品大量出现,试图在宣传期蒙骗不明真相的用户,窃取流量。

一个新鲜的例子来自著名科技记者卡拉·斯威舍(Kara Swisher)。

卡拉在科技报道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年已经62岁,几乎已经采访过所有科技界的大人物。她曾多次深入交流过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等人。

今年初,卡拉发布了一本名为《燃烧的书(Burn Book)》的个人回忆录。然而,她很快发现,当她在亚马逊搜索自己时,除了她的新书外,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内容,比如《卡拉·斯威舍:硅谷的斗牛犬》和《卡拉·斯威舍:她如何成为硅谷最具影响力的记者》等。更奇怪的是,其中一本书的作者竟然在一个月内“写”了四本传记。

在卡拉看来,这些明显是窃取新书流量的AI图书,气愤的她甚至给亚马逊CEO安迪·杰西(Andy Jassy)发了一条短信:“这情况是怎么回事?你在浪费我的钱。”

美国作家协会的首席执行官表示,亚马逊上存在欺诈书籍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最近几个月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可能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制作书籍的成本降低了:“每一本新书似乎都有大量类似的书籍出现,试图窃取销售额。”

图书“盗窃”不仅发生在新书作者身上。另一位作家梅勒妮·米切尔(Melanle Mitchell)在2019年发表《人工智能:思考人类指南》一书,最近却发现在亚马逊搜索这本书时,出现了去年9月发表的同名电子书。

这本同名电子书只有45页,用坑坑巴巴、笨拙的语言重复米切尔的观点,看起来是一部写得不怎么样的摘要。而该书作者在亚马逊上没有头像,也没有简介,名下却有几十本类似的书,都是对其他书籍的总结式模仿。

深度伪造检测公司Reality Defender协助米切尔进行了深度伪造检测,结果显示那本同名电子书有99%的可能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Reality Defender还顺便检测了一下“AI教母”李飞飞著作《我眼中的世界》在亚马逊上的模仿者。与米切尔的模仿书不同,在亚马逊搜索李飞飞《我眼中的世界》,会出现十几本写明自己是“摘要”的电子书。经检测,这些书也大概率是AI生成的。不过虽然写着自己是“摘要”,实际内容则更像是用AI重写了一遍原作,就像是“XXX书·儿童版”。

在《连线》杂志联系李飞飞,告知她这一现象后,她回复了一个“脑袋爆炸”的emoji表情,显然在此之前对有人在偷偷用AI模仿自己的书一无所知。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7

亚马逊也并不是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他们的行动显得有些缓慢,并且效果有限。

去年8月,简·弗里德曼(Jan Fridman)向亚马逊和美国“豆瓣”Goodreads发起了批评。弗里德曼是出版业的专家,曾在多家知名出版公司担任高管,也有自己的博客,时不时发布对出版业的见解和实用建议。

她在自己的博客发表文章《我宁愿看到我的书被盗版,也不愿意看到这个》,表示在亚马逊上有数本署名Jane Fridman但与她无关的书籍,更要命的是美国“豆瓣”Goodreads还将这些书籍放到了她的相关页面。

换句话说,一个对弗里德曼不太了解的读者,在查看了亚马逊和Goodreads之后,可能会错误地认为那些仿冒品是她的作品。这些仿冒品的质量很差,可能会给弗里德曼的声誉造成损害。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8

更令弗里德曼感到不满的是,当她联系亚马逊和Goodreads,试图让其下架仿冒书籍的时候,遭到了两个平台的拒绝。亚马逊要求她提供相关的商标注册证明,而弗里德曼被冒用的实际上是自己的名字,而她并未对自己的名字进行商标注册(谁会想到去注册自己的名字呢)。

有趣的是,弗里德曼发表博文公开抱怨这件事后不久,亚马逊和Goodreads就全部移除了仿冒作品。

弗里德曼感叹:“我敢肯定,这很大程度上拜赐于我在写作和出版界的知名度与名誉。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比较小的作者身上,他们(平台)会怎么做?”

弗里德曼的言论引发了一系列反应。首先是美国作家协会宣布将为作者们提供支持,随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发表了一篇涉及生成性人工智能和图书销售的文章,表明他们正在密切关注相关问题。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9

去年9月,在弗里德曼发表博文后一个月,亚马逊开始打击人工智能图书。它修改了规则,将自助出版(Kindle Direct Program,下称KDP)同作者每日上传书籍的数量从无限制更改为最多三本。

KDP本就是人工智能图书的重灾区。通过KDP,作者可以绕过传统出版途径,直接将作品发表在亚马逊上并进行销售。理论上,亚马逊一直都未禁止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销售,而是要求作者标明,且不能产生危害。

亚马逊还声明,他们正在积极监测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随后对阅读、写作和出版的影响。

然而,从今年开始,仍然有不断出现作家新书被人工智能截胡的事件,这表明亚马逊的表现仍然不够理想。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10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尽管亚马逊上充斥着疑似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书,但大部分这类图书并没有什么销量。

究竟是什么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人工智能工具变得更加熟悉,这也激发了一些人想要利用人工智能来撰写书籍以赚取利润的想法。

据Statista报告,令人惊讶的是,23%的美国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了人工智能。另外,近50%的受访作家表示他们曾经使用过人工智能作为语法工具,而还有10%的受访者声称他们的全部文稿都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知名媒体Vox指出,真正依靠“人工智能图书”赚钱的,很可能不是那些把人工智能图书放在亚马逊上出售的“作者”,而是开课教授“如何用人工智能图书赚钱”的人。

亚马逊的自出版业务KDP于2007年推出,早在2010年前后,关于如何利用自出版赚钱的课程如“自助出版革命”就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学习“自助出版革命”的一些学生中,有一对米科尔森(Mikkelsen)双胞胎兄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自行出版了一系列畅销书籍,还创新地利用谷歌翻译制作外文书籍,进一步扩大了销路,收入一度达到百万美元。然而,由于买家投诉,他们的KDP账户最终被封锁。于是,两人开始创业,兜售相关课程。

有趣的是,他们的课程名称一直从“有声书影响学院”“出版生活”,一直发展到如今的“AI出版学院”。兄弟俩的课程原价为6000美元,但通常会通过“限时打折”降至约2000美元左右。

人工智能扰乱了亚马逊的电子书。_图11

上过“AI出版学院”课程的学生透露,2000美元只是敲门费。一旦开始上课,就会发现后续几乎所有环节都会交费。首先,兄弟俩会收取AI撰写大纲的AI服务费,而后是人工代写费用(接活的代写公司也是由兄弟俩的学生所有),接着还会有有声书制作费用,以及刷好评的费用。

如果学生想要完整地跟完整个课程,费用会从最初的2000美元激增到7800美元。

尽管在交学费之前,“AI出版学院”承诺如果不满意就会退款,但当学生真的要退款时,学院却要求他们提供已完成全部课程、出版书籍并且未能收回学费的证明。

根据Inc.的一篇报道,米科尔森兄弟的公司收入从2019年的30万美元,已经激增到了2022年的5000万美元。截至目前,他们的公司仍然在运营着(毕竟好像的确没有违法)。

人工智能图书在亚马逊上造成混乱,但问题并不在于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在于那些背后无视规则和道德的人工智能用户。

将视角拉远,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内容与人类内容混杂的时代,一场“AI狼人杀”时刻在互联网中上演。根据互联网安全公司Imperva的报告,202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中有49.6%来自机器人,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还只有37.2%。

高效、精准、全面地识别人工智能内容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挑战。

0
分享到:
没有账号?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