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锌产业
1998年,加盟微软后的李开复回到国内,开始了一项对中国科技产业至今产生影响的重要举措——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之所以成立这一机构,用微软中国研究院另一位创始成员、也是第三任院长沈向洋的话说,是为了“聚集全世界顶尖人才,解决计算机领域一些最具挑战性的难题。”
创立之初,作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李开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中国广泛招募顶尖技术专家,为此他还在国内设立了上万美元的微软学者奖学金。
刘庆峰是李开复当时非常看好的一位博士生,经过多次邀请,刘庆峰最终没有选择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而是决定创业。于1999年创立了科大讯飞,这也使得刘庆峰成为唯一一位拒绝微软学者奖学金的人。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中国科技界的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后来国内的AI四小龙,以及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科学家梯队中的许多人,都曾在这里担任职务、实习。
对于李开复而言,在这里的寻找人才、招聘经验,以及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了他后来创办创新工厂、转型为投资人的一个重要基础。
做投资人的这些年,李开复退居幕后,但也没能远离纷争,李开复最近一个颇有争议的投资言论是,创新工厂没有投具身智能。
而这时的李开复已经亲自下场,重新带领团队创业,做了一个更大规模的项目。
01
大型项目实施的六个阶段
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李开复算是人工智能科班出身,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系统,这个领域后来变得非常热门。这个研究经历为他后来在硅谷三大科技巨头公司“轮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毕业后,李开复先后在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谷歌公司这三家硅谷最具知名度的公司任职多年,不仅都做到了副总裁的职位,而且在职期间都做了一些开创性工作。
例如,在微软创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谷歌担任大中华区总裁期间,成功将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到了30%以上,成为了当时百度的竞争对手。
在这期间,李开复在技术方面的研究领域一直都聚焦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在2009年从谷歌“退役”、创办创新工厂做投资人后,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厂更是投资了包括旷视科技、第四范式、创新奇智在内的多家人工智能公司。
由此,李开复也因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中国AI教父”。
实际上,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一位不可或缺的布道者,李开复早在2016年就曾断言:十年后,世界上90%的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于是,在六年后,当代表着通用人工智能的ChatGPT面世、大模型蔚然成风时,李开复高调下场再创业,拉起了自己的大模型队伍——零一万物。
在那个科技巨头与一众大佬跑步入场的时间点,人才争夺战分外激烈,李开复也毫不遮掩地在朋友圈官宣:
“我正在亲自筹组Project AI 2.0,一个致力于打造AI 2.0全新平台和AI First生产力应用的全球化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技术和全球合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进步……,加入我们一起打造这个世界级的公司!”
在零一万物成立的一年里,发布过开源大模型,刷新过开源模型榜单,也曾陷入过“抄袭”风波,就在上个月,李开复又发布了零一万物的千亿参数规模闭源大模型Yi-Large。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重回产业的李开复也对大模型的商业化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上周的智源大会上,李开复指出:在中国,短期面向消费者的大型模型将更有机会。
这样的判断来自于他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总结,参照前两个技术周期,他认为AI时代发展规律按应用场景仍会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力工具的发展和应用;
第二阶段,包括娱乐、音乐和游戏等内容;
第三阶段,搜索;
第四阶段,电子商务;
第五阶段,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
第六,O2O等(Online to Offline)。
对于这一判断,李开复进一步解释称,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刚开始团队要能够盈利、要能够解决问题,生产类工具正好满足这两个需求。
随着场景的推进,难度逐渐增加,需要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而且后期的商业模式通常需要先积累大量的日活用户(DAU)。只有拥有了DAU之后,才能进一步探索适合的商业模式,这就对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试错成本也会增加。
如果要普及应用,大模型将会沿着这六个阶段发展,是从业经历跨越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李开复坚信一定会发生的。
然而,目前的李开复仍然怀疑具身智能的可行性,对于具身智能在短期内能否创造商业价值持保留态度。
02
大型模型在虚拟场景中表现更出色
具身智能是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
一个简单、易懂的解释是,具身智能是将物理世界与大模型相结合的一种智能形式。
例如,如今关注度颇高的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
对于物理世界与大模型的结合,李开复更关注的是前者,即无人驾驶汽车。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李开复的创新工厂已经投资了包括文远知行、Momenta、驭势科技、飞步科技在内的6家无人驾驶公司。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李开复的创新工厂已经投资了多家无人驾驶公司,其中包括文远知行、Momenta、驭势科技、飞步科技等。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 2.0技术浪潮下,李开复认为,无人驾驶面临的一个巨大机会是终于可以实际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了。
尤其是L2、L3级别的无人驾驶小巴、汽车已经在国内逐渐实现商业化运营。
例如,今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正式宣布试点开通了三大文化建筑周边的无人驾驶小巴车接驳服务,而这项无人驾驶技术的合作方正是文远知行。
李开复指出,特斯拉最近推出的FSD(全自动驾驶)虽然不完全是基于大型模型的技术,但它带来了一个机会,即将大型模型与无人驾驶相结合。
尽管如此,李开复更看好的依然是大模型在“虚拟世界”的应用。
他指出,大型模型更适合的是软件行业。
如果企业的业务基于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数字,通过直接对接大模型就能很快将大模型落地、产生价值,而一旦将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就会遇到机械、工程、安全性等各类问题。
如果企业的业务基于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数字,通过直接对接大模型就能很快将大模型落地、产生价值,而一旦将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就会遇到机械、工程、安全性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的故障、工程设计的不合理性、安全性的风险等。对于具身智能,李开复从商业视角给出了两个判断:
第一,在短期内,要实现具身智能的难度非常大。
虽然具身智能可以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一旦与物理世界交互产生数据,就可以在数据飞轮驱动下形成闭环,但是具身智能必然会经历类似无人驾驶发展的过程和弯路,经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
第二,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非常高,而除了爬楼梯之外,在绝大多数场景中并不需要使用双腿,相反,采用轮式方案更容易在这些场景中移动。
VC(风险投资家)和投资人是李开复过去十几年以及现在的主要身份之一。他在大会上坦言:
如果你要问我,你相信什么,就不要再追问了。
你问我:创新工厂投资了几家无人驾驶公司?
我的答案是:六家。
你问我:投了几家具有智能家居技术的公司?
我的答案是:0家庭。
你问我:投了几家人形机器人公司?
我的答案是:0家庭。
03
我相信机器人的能力,但不相信具备人类智能的机器人。
2023年,国内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百模大战,这场战争不仅限于传统的领域,还波及到了人形机器人领域。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这种井喷式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
人形机器人由来已久,但除了少数几个像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明星团队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外,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形机器人都被限制在商业应用领域。
实际上,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一直都难以走出实验室,真正进入商业场景,那时的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就显得格外昂贵。
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泛化能力,为人形机器人进入真实世界带来了可能。于是,所有的机器人团队在2023年都兴奋了起来,甚至还有不少明星创业团队也在不断涌入这一赛道。
银河通用是由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在2023年5月创立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就在上周智源大会期间,银河通用对外发布了机器人Galbot G1,这一机器人被官方定位为「首代泛化具身大模型机器人」。
不过,对于李开复而言,现在谈论具身智能还为时尚早。
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厂此前虽然已经投资了诸如极飞、镁伽、星猿哲在内的多家机器人公司,但他给称这些被投公司是“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场景应用、能够带来价值的机器人,但是他们都不是具备人类智能的机器人。”
李开复表示,他对机器人持有信心,但他认为实现具身智能可能需要等待至少10年。
“我们做投资的,肯定不会现在去投资一个需要等待10年才会发生的事情。”
具身智能,一个备受瞩目的公司,但却未能获得李开复等大模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