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AIC,我见证了人类被AI技术环绕的生活(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语)

人工智能(AI)究竟是劳动者的最强助手,还是劳动者本身的最强版本?

据报道今年有超过500家企业参展,平时比较空旷的世博展览馆现在挤满了各个企业的展台,前来围观的人群也络绎不绝。不过他们的目光已不再只是赞叹和好奇,而更多地带有一些审视和评判的意味。

人们似乎逐渐从GPT带来的震撼中回过神来。和上届言必称大模型不同,本届WAIC“落地”成为了关键词,从站在门口迎宾的人形机器人到和咖啡店抢生意的咖啡机器人,再到覆盖医食住行的AI+应用场景展示。AI正在入侵生活的每个角落,而密集接受AI冲击的我们也不得不重新思考“人工智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它究竟带来了more thing 还是 more nothing?

在人工智能大会上,目睹了被人工智能环绕的人生

本届人工智能大会最早出圈的金句之一,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主论坛上所说的“没有应用,基础模型一文不值”。李彦宏认为,过去一年多行业都在卷模型,一度出现百模大战的盛况。发展到现在,疯狂烧钱的行业已在重点讨论应用落地和盈利模式。

展商参加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成本大多不菲。这笔费用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投资,通常要么用于获得行业权威的背书与认可,要么用于直接转化为订单与销售业绩。在当前阶段,大多数品牌和展商会更看重通过展会获得实际的订单机会,而不是仅仅获得行业声誉。因此,在整个展会场馆中,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参展人员对寻求合作机会的热情与积极性。而那些带着明确采购意图来参展的人,往往会最先询问两个关键问题:这个产品或服务是否已经上线?是否有计划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和出海策略?

和往届人工智能大会不同的是,今年世博展览馆的二楼新增了一个全域链接馆。场馆把大会旨连接科创与投资、技术与应用的意图写在了平面图上——中庭是AI应用场景的集中展示,围绕展示中心的是一众创业公司展位、创新项目路演区、会议室和产业对接会等。紧挨着产业对接会的是应用场景洽谈中心,小小的隔间里人头济济,有人坐着有人站着。

在WAIC,我见证了人类被AI技术环绕的生活。_图1

各类应用大多按功能分区,比如医疗、农业、生成类人工智能、电商导购和直播间数字人等。一位展商透露,其实大家使用的技术和模型基本相同,目前没有特别大的壁垒,“这一层的我都能做”。言下之意,是要找到合适的产品、场景和投资人。

在商业化路径上,业内大佬们基本上也达成了共识,即找准应用场景。因此在今年的展会上,大量AI应用以场景和终端形式亮相。比如汽车品牌的新车型、会打冰淇淋筒的机器人、能给孩子批改作文的AI老师、各类可以当场体验的穿戴设备等。

在WAIC,我见证了人类被AI技术环绕的生活。_图2

整个大会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各种人类生活场景的AI接入可能都被逐一展示。然而,有些场景可能并非完全必要。

李宁对这款产品的未来寄予厚望,但他同时坦言,炒菜机器人的竞品是预制菜,不过我们的优势是有锅气,大家现在不都喜欢锅气吗?

但机器人炒出来的锅气还能算锅气吗?

人工智能到底是工人的最佳助手,还是最优秀的工人本身

上月末,manner咖啡厅店员与顾客发生冲突的事件引发了全网热议。事件中,顾客因等待时间过长与店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情绪对立和争吵。彼时便有调侃称“如果是机器人咖啡师就没有这些事儿了”,这个玩笑话反映了公众对于自动化服务的关注和对减少人际冲突的期望。在WAIC的展区我们见到了这样一位“机器人咖啡师”,它能够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高效的咖啡制作和服务,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方式。

在整个展览馆中,售卖咖啡的摊位共有4-5个,其中机器人现磨咖啡COFE+位于展区地下一层。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第5代全智能机器人咖啡COFE+”,平均50秒做出一杯,24小时不打烊,每天稳定连续产出千杯以上咖啡。

而这款智能咖啡机不仅能够调整浓度、甜度、温度、风味、浇头、杯型等多种饮品口味,还可以远程诊断出95%的故障。要说人工在其中的角色,大概就是根据机器指示进行操作的“加料员”。

在WAIC,我见证了人类被AI技术环绕的生活。_图3

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非子对于自己的咖啡机器人非常自信,他表示:“我们把远软件远程化,把远程数字化,所以我们就实现了远程预警和诊断,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我们的员工幸福指数是很高的,就包括加料补货的员工幸福指数非常高,他们幸福指数比食堂的阿姨幸福指数要高10倍。这个机器人已经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 30 多个国家了。”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最有力的劳动力。

在多个智能驾驶相关展台,我们看到了各种能够全天候工作的无人驾驶运输车,无论是在工厂、矿区还是港口,这些车辆都能实现自动化的货物搬运和运输。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辆车每天可以连续工作超过22小时。剩余的2小时用于满足其他环节工作人员的休息需求,以便更好地配合他们。

AI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范围、深度和速度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虽然AI学者常以“会有新的工作产生”来应对此类诘问,但现实是许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受害的个体被简化为AI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经历的失业、失去价值感的具体痛苦,也被简化为“阵痛”这一模糊概念,这种概念掩盖了他们实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据最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一份名为《拓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收益:财政政策作用》的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AI)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日益集中和赢家通吃的市场”,使资本集中在极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来说,未来5-10年的过渡期显然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影响。

与学习人工智能技能同等重要的是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生活……

0
分享到:
没有账号?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