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技术部的消息,科技部监督司最近发布了《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提出禁止直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来生成申报材料,并且不允许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同时,该指引强调科研人员应该在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贯彻科技伦理要求。《指引》适用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及其科研人员,其中包括了科技活动的主要环节和过程的规范要求。
针对成果发布问题,《指引》强调,公布突破性研究成果和重大研究进展应经所在科研单位同意。未经科学验证或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不得向公众传播;不得将已发表的论文或其中的数据、图片等再次发表,不得将多篇已发表论文各取一部分拼凑出“新成果”后发表。
关于《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的解读
最近,科技部监督司发布了《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以下简称《指引》)。现在对《指引》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如下。
一、编写《指南》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是国际社会科技治理的普遍共识,也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等文件,对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营造诚实守信、崇尚创新的良好科研生态作出了具体部署。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监督司组织力量编写形成了《指引》,旨在为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规范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提供实践指南,进一步推动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诚信规范成为科技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指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首先,体现共识。《指引》充分融合了我国科技界长期形成的、广泛认可的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有益经验,符合国际惯例。
其次是注重覆盖范围。《指引》适用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规范要求涵盖科技活动的关键环节和流程。
第三点是注重实际操作。《指引》中提出的科学道德准则和学术研究规范是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应该普遍遵守的,相关内容和表述力求简明易懂,能够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
《指引》共有11个部分,涵盖了科研活动的主要方面和重点环节。针对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科研资助机构、科技类社团、学术期刊等不同主体,提出了开展负责任研究应普遍遵循的科学道德要求和学术研究规范。
科研人员应秉持科学家的职业精神,恪守学术诚信,进行负责任的研究。在确定研究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四个面向”原则:突出问题导向,符合科技伦理要求和科技安全规定,避免简单重复或低水平的研究,避免脱离实际或盲目追求热点,同时不得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研究。在申报项目时,必须提供真实、准确、客观的申报材料,不得重复申报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内容。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任务书或合同的义务,不得随意降低目标任务和约定要求,不得违规将研究任务转包或分包,也不得以不相关的研究成果充抵交差。
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对负责任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指引》作了哪些考虑?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负责任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新问题,例如数据处理、研究成果的形成、署名和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指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涵盖了研究实施、数据管理、成果署名和发表、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规范。其中明确规定不得直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也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参考文献等。这些规定为研究人员划定了明确的边界。《指引》还将根据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和调整,并及时发布最新版本。
五、如何使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