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多模态大模型到理解物理世界,更加接近人工智能通用智能(AGI)?
2024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大会于4月18-19日在北京举行,在大会首日的主会场大模型专场上,前Meta首席工程负责人胡鲁辉老师以《从多模态大模型到理解物理世界》为题发表演讲。
胡鲁辉谈道,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的后GPT-4时代呈现出4大趋势,一是语言大模型向多模态大模型的转变,二是数据集成向向量数据库的发展,三是Agent智能体向大模型操作系统的演进,四是模型微调向Plugin(插件)平台的转型。
他认为使用大型模型是实现人工智能通用智能(AGI)的可靠方法。在将大型模型应用于实际场景时,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面对多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数据标准化的问题,需要将来自不同来源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一种统一的格式,以便于模型的训练和应用。
此外,模型的分散性和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了开发的难度。例如,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模型需要调整其参数以适应特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同时,算力成本和训练时间的长短也是制约大模型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此外,模型的分散性和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了开发的难度。例如,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模型需要调整其参数以适应特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同时,算力成本和训练时间的长短也是制约大模型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另外,模型的分散性指的是模型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使得开发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而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则意味着模型需要适应各种不同的使用场景,这要求开发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此外,算力成本和训练时间的长短也是制约大模型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大模型通常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来进行训练和推理。胡鲁辉预测下一个AI 2.0爆发点及落地大方向将是AI for Robotics。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模型不仅理解编程或语言处理,更要深入到物理世界的具体应用中去。这涉及对物理环境的理解和设计,需要大模型能够整合各种感知数据,进行快速的决策和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这一过程中,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将更加依赖于高效的算力和先进的硬件支持。
胡鲁辉预测下一个AI 2.0爆发点及落地大方向将是AI for Robotics。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模型不仅理解编程或语言处理,更要深入到物理世界的具体应用中去。这涉及对物理环境的理解和设计,需要大模型能够整合各种感知数据,进行快速的决策和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这一过程中,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将更加依赖于高效的算力和先进的硬件支持。AI for Robotics的发展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医疗护理、农业等。同时,AI for Robotics也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算法和硬件设备,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机器人系统。以下为胡鲁辉的演讲实录: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从多模态大模型到理解物理世界》。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演变,我们对于物理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我希望能够将我在实战中的一些经历与大家分享。
今天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我们将从大模型的原理出发,探讨GPT-4之后硅谷及全球发生的重大变化。其次,我们将结合大模型和多模态的特征,分享Transformer以及我在Meta的相关工作经历。今天的重点是为什么要去理解物理世界,因为仅仅依靠语言大模型并不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只有理解物理世界才有可能实现它。最后,我们将结合多模态大模型和理解物理世界的知识,探讨如何接近AGI(人工通用智能)。
01
大型模型开启人工智能2.0时代,Meta是开源领导者
每个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背后大量的科研创新工作,这是人工智能复兴的原因,因为其在快速发展和迭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意义十分突出,可以说,这次人工智能是第四次计算时代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计算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根据每次的发展,第四次的规模比第三次要大,且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更大。
人工智能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分别是AlphaGo和ChatGPT。尽管每个转折点只代表一个产品或技术,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例如,AlphaGo并不适用于所有公司开发棋类产品或平台。对于社会而言,第一个转折点是利用背后的技术(如计算机视觉或其他技术)开启了人工智能1.0时代。而现在,我们正处于基于大型模型泛化能力的涌现开始人工智能2.0时代。
ChatGPT发布了一年多,性能表现的排名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并且现在大型模型的训练成本越来越高,之前GPT-4的训练成本约为6千万美元左右,而GPT-5的训练成本可能会更高。
目前OpenAI是闭源大模型的领导者,Meta是开源的领导者。OpenAI在闭源大模型中的领导地位是公认的,Meta的开源大模型Llama和视觉SAM比较领先。其中Llama帮助了很多语言模型开发公司的团队,让他们拥有了很好的基础。
现在模型中,有三个闭源模型和三个开源模型比较领先。或许大家疑惑Meta的Llama怎么不见了,Meta在做另外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理解物理世界,他们叫世界模型。最近Llama还没有迭代,大家可以拭目以待,这个排名还是会变化的,Llama为很多大语言模型奠定了基础,帮助很多企业飞速发展。
02.
Meta有三大SOTA(State-of-the-Art)视觉大模型,包括多模态模型和视觉与语言融合模型。
Meta的视觉大模型还有很多贡献。Transformer最初应用于语言模型,逐步衍生到视觉,其中比较火的一个就是ViT(Vision Transformer),视觉Transformer。
Meta通过ViT或Transformer不断迭代,有三个影响比较大的视觉Transformer:一是DeTr,即Detection Transformer,它具备了端到端的目标检测能力;二是DINO,通过Transformer开启了视觉领域的自监督学习,无论是大语言模型还是其他大模型,都不再依赖标签进行监督,而是能够自主学习;三是SAM,更多是零样本学习,具备了泛化的能力。
在视觉领域,除了Sora,还有另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模型是SAM。关于如何训练SAM,需要多少资源以及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AM进行微调,如何有效地控制资源并利用资源进行微调。
几年前,一提到人工智能,就会想到视觉、语言两个支派,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基本上各自发展独立。做自然语言处理(NLP)的一批人和做计算机视觉(CV)的那批人有各自的学术派,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参加的会议也不太一样。在深度学习领域,语言模型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到词向量(Word2Vec),再到最近的生成式预训练(GPT)和双向编码器表示转换(BERT)。视觉模型最早从图像分类到目标检测,再到语义分割,接着又发展到实例分割。
这里有许多地方特别相似,所谓的语言大模型无非是更深层次的一个相关性和逻辑推理。视觉也是一样,逻辑上二者是融合的,技术上是Transformer。语言层面GPT-4、Llama比较经典;视觉中Sora和SAM都是比较经典的例子,它们后面的Backbone都是基于Transformer。
无论从逻辑上讲语义相关性,还是技术上Transformer Backbone,都在逐步融合。
无论是从逻辑上讲的语义相关性,还是从技术上的Transformer Backbone,都在逐步融合发展。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对于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来说,以前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领域互不干涉的情况终于得到改变。现在,NLP和CV正在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也是一个相对可靠的通用人工智能方法,能够从一个技术、一个方向扩展到下一阶段。但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反而不这么认为,JEPA从最初的图像JEPA到视频JEPA有自己的理论。但不管怎么样,从工程上或者应用上,它的效果确实非常出色。
打造大模型的核心关键能力是什么?一般人会说是三个核心,数据、算力、算法。而我根据一些工作经验还归纳出来另外两点。
一个是模型架构,现在的大模型和以前的深度学习算法不同的地方,就是模型架构的重要性。通过改变Backbone或者模型架构的形式,可以进行迁移学习或微调。这不仅仅是将领域数据或领域知识输入模型中,而是通过改变模型架构来生成一个全新的模型,以达到所需的领域模型。
还有一个是智能工程。Llama是开源的,OpenAI搞出来GPT-3.5,也就是ChatGPT,改变世界的奇点就发生了。有GPT-3,有数据、算力,但能不能制造出GPT-3.5?不同的公司不一样,根本原因就是智能工程不同。
这五个里面哪个最核心、最关键?很多人可能会说是算力,很贵,买不到H100、A100,但是无论是谷歌还是微软,都不会缺乏算力,他们目前却没有世界最领先的GPT-4这样的模型。
这五个技术中,很多人认为算力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然而,由于算力设备如H100、A100价格昂贵,许多人无法购买。尽管谷歌和微软等公司拥有充足的算力资源,但他们目前还没有开发出像GPT-4这样世界领先的模型。
国内很喜欢强调数据的重要性,确实没有充足的数据很难构建出优秀的模型,但是很多大型企业通常都有足够的数据资源。此外,现如今许多算法都是开源的,比如Transformer和其他一些较新的算法,因此算法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模型架构方面,可以通过微调和不同的尝试来进行探索和优化。
所以结合国外的模型和国内的现状,最核心打造大模型的能力应该是智能工程技术。
这也就是说OpenAI的一些人出来创业搞Claude,刚才大家看到排名中第二领先的就是Claude,就是OpenAI中的人出来创业做的事情。说明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
03.
预测“后GPT-4”未来的四大发展趋势,深入探索物理世界的七大特征
现在GPT-4是多模态大模型,在硅谷及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到底有哪些趋势?我认为有四个方面,这张图是根据我的预测让GPT-4生成的图例展示。
首先,从语言大模型扩展到多模态大模型。
第二,迈向向量数据库。目前的大语言模型或多模态大模型不论多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向量数据库变得非常受欢迎。大家可以将一部分或大部分的数据存储在向量数据库中,同时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大模型中。
第三,从自动Agent到将大模型作为操作系统。Agent比较受欢迎,但是它的背后仍然是语言大模型或多模态大模型。Agent相当于软件自动执行任务。未来,将多模态大模型作为操作系统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开源模型从微调到引入插件平台。ChatGPT相当于一个平台,不仅可以进行微调,还可以通过引入插件来扩展其功能,因此插件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为什么模型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为什么我们能够支撑Scaling Law?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在CPU时代,摩尔定律的出现推动了计算能力的快速增长,而在GPU时代,这种发展速度更加迅猛。去年,英伟达发布了一款能够支持1亿FLOPS的算力的产品,而今年他们又推出了新的DGX GB200,相比去年的GH200,尽管规模稍小,但速度更快,仍然处于同一个量级。将多个DGX串联起来,可以构建一个非常庞大的计算规模,而在十年前,IBM计算机也是相当庞大的。然而,如今的手机已经能够支撑过去计算机的算力水平,而GPU也是如此。
有了这个大型模型或算力之后,应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可以看到,AI 2.0相比于以前的传统软件或互联网,用户和场景可能都是一样的。但是以前用户是从App到服务软件再到CPU,而现在用户是从多模态到基础模型,然后到GPU。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依赖数据库或者训练数据,以前我们使用传统的数据库,而现在我们使用向量数据库。
接下来关于理解物理世界,AI赋能了智能手机、智能车、智能家居等等,围绕的计算核心是智能云。现在或未来中心会是AI工厂(人工智能工厂),它的输入是Token,文字、视觉或视频,它的输出就是AI。过去应用有手机、有车,将来就是各种机器人。未来汽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机器人。从架构来看,AI for Robotics是一个未来方向,未来即将爆发的方向,从云计算、AI工程、基础模型,生成式AI再到上面的AI for Robotics。
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性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的语言模型仅限于其训练范围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理解物理世界到底有哪些特征,怎么能够从现有的多模态大模型转向理解物理世界,有了理解物理世界以后再向AGI接近?我认为有七个方面,最外面的紫色是比较优秀的人,因为人的水平都不一样,作为比较优秀的人能够深入理解物理世界的特征。
但GPT-4或最新的GPT-4 Turbo是什么样?是里面的圈。现在GPT-4 Turbo和人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只有从每个维度提升发展,才能真正理解物理世界,更加接近地通用人工智能。
理解物理世界不仅仅是对空间的理解或者空间智能,因为从概念上,“空间”相当于三维空间,仅仅涉及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然而,对于对物理世界的全面理解,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等核心人工智能的因素。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抽象,这也是Meta最近在做的一些事情。Meta在开源大模型或者开源多模态大模型方面目前显得“落后”了,但Llama 3马上来了,是因为它把很多精力花在了世界模型中,同时在治理的7个方面提高模型的能力。
我最近成立一家公司叫智澄AI,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使人工智能逐步走向真正的智能。
以上是胡鲁辉老师演讲内容的详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