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苹果和华为分别公布了它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为目前科技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被进行比较,尤其是在操作系统方面。
iOS以其流畅的使用体验收获大批“果粉”,鸿蒙作为华为近年推出的国产操作系统,松动了原本固化的手机操作系统格局,成为瞩目的“第三极”。
部分互联网大佬也在随时关注这两家的动向。近日,周鸿祎就苹果与OpenAI联手合作的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被问到“苹果与OpenAI联手合作,华为有没有其他选择,或者能走出自己的路”时,周鸿祎说:“华为太厉害了,它等于是把苹果、英伟达、OpenAI、亚马逊、微软的路都走了一遍。”
上下之分,显而易见。一个终于搭上了AI末班车,一个蛰伏多年厚积薄发。伴随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复苏,两大巨头能讲好围绕AI的新故事吗?
一、苹果AI选择“套壳”
眼下的苹果饱受争议,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
上个月,苹果公司终于推出了备受期待的AI产品「Apple Intelligence」(苹果AI)。尽管它仍处于初期阶段,并且许多功能——例如AI助手问答、生成图像、文本总结、自动翻译等——在不少国产AI手机上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但iPhone用户依然热切期待在即将发布的iOS 18系统上体验这一新技术。
不过近日有网友发现,苹果中国大陆官网的iOS 18介绍页面并未提及AI功能,而且还整了几个奇怪的宣传语 ——大陆地区“真的很你”,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为“徹底,非常你”,中国台湾地区则为“真的,就很你”。如果是靠AI能力生成的,那苹果的技术确实差强人意。
国内版iOS 18是否支持苹果智能功能?或者会推迟发布?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大陆用户尚未体验到苹果所承诺的所有功能。即使能体验到,可能也会是一个不完整的体验。
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页面 图源:苹果官网
实际上,过去一段时间苹果公司也在AI领域不断加码,除了并购 Turi、Lattice Data、Perceptio等多家AI初创企业,甚至还重金从硅谷挖来了一支数据科学家团队。然而,这些“子弹”却成为华丽的“摆设”,并未给苹果AI带来所谓改变世界、颠覆性的革新。苹果公司在AI领域的投入包括收购了一些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初创公司,如Turi、Lattice Data和Perceptio。这些公司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及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同时,苹果还引进了硅谷顶尖的数据科学家团队,以增强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然而,尽管这些资源和技术投入显著,但目前为止,这些努力并没有显著改变苹果AI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未能带来预期中的重大突破或颠覆性创新。
苹果人工智能(AI)难以进行,其困难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即封闭的产品生态——无论是硬件还是iOS,都不想授人以柄。
苹果已经习惯「主导」,从制造端、芯片、显示屏、甚至是零部件,无一例外都要安排供应商博弈。iOS的生态闭环更是为苹果带来巨大的利益收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尽管硬件出货承压,而服务业务能一枝独秀。
背后的逻辑是,卖硬件主要瞄准的是增量市场,卖软件则是存量、增量两个市场双管齐下。用户可能几年不换手机,但很容易被有趣的应用或者是游戏吸引。而且卖软件的支出主要来自于前期搭建平台,后续成本相对低廉,利润率会更高。
这样的逻辑延续到大模型时代,苹果融入人工智能的方式也非常「封闭」,主要依赖于设备端,不轻易使用云端服务,尽可能在本地完成计算。在苹果的产品逻辑中,隐私安全比人工智能更为重要,这一点与之前iOS生态系统的理念完全一致。
可是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用户信息和数据,苹果因此无法支持自研大模型,这也导致行业里出现一种声音:苹果没有自研的能力。但就在WWDC24结束后不久,苹果官网低调发布了一篇大模型技术文档,公布了自研基础模型的信息,算是对这种质疑的回应。
据了解,苹果Apple Intelligence中包含一个约30亿(3B)参数的端侧模型和一个云端模型,其通过私有云并在Apple芯片服务器上运行。虽然该模型的具体参数没有公布,但性能达到了GPT-4Turbo的级别。
苹果更倾向于利用设备端的小型模型来实现人工智能功能,但这要求设备具备更高的内存容量、功耗能力等条件。这也是为何苹果只支持少数设备升级到iOS 18。
说到这里,苹果选择OpenAI这样的第三方合作理由也可以推测下:一方面,是苹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不足,急需一个行业领袖来提升,另一方面,OpenAI也特别强调,在Siri和写作工具中使用ChatGPT时不会存储用户的请求,并且会遮盖用户的IP地址。对于注重安全的苹果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优势。
在DoNews的观点中,苹果选择与人工智能巨头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当前局势,试图确保其产品在短期内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依靠这种竞争策略能够维持多久,目前尚不清楚。至于构建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能够长期盈利的生态闭环,苹果目前尚未有放弃的打算。
二、华为AI“遥遥领先”
抛开情怀来说,当前能与苹果AI相媲美的,恐怕也只有华为鸿蒙,后者甚至还“遥遥领先”。
如果把苹果的人工智能功能描述为一个“工具箱”,华为鸿蒙+盘古大模型5.0则依托原生的基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以实现跨硬件和场景的无缝连接,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智能实体”。
更流畅
从架构上来看,鸿蒙系统采用了微内核设计,这种设计减少了系统资源的占用,在处理任务时能够更加高效。鸿蒙Next在性能上也大幅提升了30%,而且每年新版至少还要提升20%以上。此外,鸿蒙Next还第一次与第三方应用联合深度优化,流畅度至少提升了10%以上。
更加安全
iOS一直标榜自己的安全性,但是鸿蒙Next从底层重构了安全机制,从源头构建秩序、从下载到使用,重新定义了应用获取隐私数据规则。此外,还首创了安全访问机制,只有用户同意给予数据才能获取,全流程保障原生纯净的生态。
更智能人工智能
苹果的人工智能能力,更像是将许多人工智能工具整合到自己的iPhone手机中,而无法实现人工智能代理的能力。华为的人工智能则不再是一个单独的预置应用,而是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深度整合,这才是鸿蒙原生智能的真正王牌。
鸿蒙NEXT的下面小横条内置系统级AI小艺,任何东西只要拖进去就能直接调起小艺帮你完成任务,比Siri这种语音唤醒方便得多。鸿蒙NEXT的「全场景」还能连接各种设备,实现设备之间更加流畅自然的互联互通。
可以说,鸿蒙彻底改变了操作系统的底层架构和人工智能能力,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加智能化。
更加开放
经历过上千种操作系统的兴衰后,业界早已形成共识,操作系统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生态。华为就此发现规律:一款操作系统如果想活下来,市场份额的底线是16%。这就是华为最为看重的“生死线”,生态成,鸿蒙则成。
历经近10年发展,鸿蒙系统首次超越iOS,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操作系统。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iOS的市场份额从20%下降至16%——这是自2019年以来iOS在国内市场首次出现的下降趋势。与此相反,鸿蒙OS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8%增长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17%。
华为不仅超越了“生死线”,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年,余承东在现场表示,鸿蒙生态设备已超过9亿,已有5000个应用启动了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王成录(鸿蒙开创者)曾指出,“生态不是有多少开发者就叫生态,其一定要全场景覆盖”。鸿蒙系统生态起步较晚,目前的体量肯定达不到iOS生态的体量。但是,鸿蒙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将会进一步吸引众多合作伙伴,助力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应用生态。
原文已经是中文,且符合扩写要求,因此直接返回原文。
从这个角度看,华为「把苹果、英伟达、OpenAI、亚马逊、微软的道路都探索了一遍」名副其实,这些领军企业确实应该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深度融合。
三、不能“光搭台子不唱戏“
鸿蒙操作系统已经覆盖超过9亿台生态设备,这代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尽管竞争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对用户来说,肯定希望早点看到一个兼顾各方利益、自主可控的生态系统早日建成。但“纯血鸿蒙”背后是一套全新体系,难度可想而知。
具体到实际就有很多需要冲破的东西,在涉及用户信息资源与隐私的数据权限方面,协调起来需要时间,亦或是在商业利益分配问题上,也需要平衡各家的发展。
例如,在开发者大会现场公布的原生鸿蒙应用开发的APP照片墙中,抖音、美团、淘宝、钉钉、小红书等主流头部应用基本都有出现,这些应用展示了它们在鸿蒙系统上的最新适配成果和技术进展。然而,腾讯旗下的微信并没有出现在这面照片墙上。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据说,微信没有“上墙”的原因是由于其体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其他应用相比,其适配鸿蒙系统的周期和进度存在不同的挑战和复杂性。
苹果也面临着自己的一些难题,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最终可能无法与鸿蒙竞争。
在WAIC2024的现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也提到了苹果人工智能技术的事情,他认为,与其说苹果利用人工智能为C端客户提供服务,倒不如说是人工智能重塑了这家公司,而重塑的第一步正是从操作系统开始。“因为有了人工智能技术,苹果将会有所不同,只有不同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
想要讲好市场的新故事,并不是「搭台子」就可以,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亦或是其他科技企业,都需要更多「演员」和「观众」。至于大戏落幕结局如何,市场会做出判断,正如王坚所说,“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一定会有新的大公司出现,也一定会有大公司烈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