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图像拿了艺术比赛第一名,艺术家的地位危险了吗?(ai图像生成技术)

本周一,在美国科罗纳多州的艺术展览上,一幅由 AI 创作的艺术品获得了第一名。这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艺术家们的不满。有人指责上传这一 AI 艺术作品的人加速了创造性工作的消亡,认为如果连这么高要求的工作都能让 AI 来替代,将使得艺术家的地位岌岌可危。

由 Jason Allen 使用 Mid journey 生成的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在美国州级的艺术比赛中拨得头筹。

图源:Discord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上传这幅作品的 Jason Allen 回复称,批评者的观点暗含了 AI 生成艺术对人为要素的完全抹杀,而实际上,在创作过程中人的各种调试和劳动都是没有办法完全从这一作品从剥离出去的

“I generate images with MJ, do passes with photoshop, and upscale with Gigapixel.”

“我使用了 Mid journey 来生成图像,用 Photoshop 调参,并且还用了 Gigapixel 对它进行放大。”

——Jason Allen 

那么,在艺术创作以工具为主要导向的时代,我们又是否该担忧这类 AI 生成艺术的威胁,又该如何看待手中的工具,并继续保有“人”的创造性?

新媒体艺术家王一才认为: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创造性,去不断发生链接,并在其中找到一种适合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重构我们的生产力。”

在此我们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AI 艺术与计算机艺术的媒体革命》,一起从媒体革命的源头出发,去重新思考人机共生时代的艺术创作中人与 AI 的关系。

(以下内容预估字数:2350 字,阅读需要:6 分钟)

在计算机、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当下,我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对媒介的应用。随着技术的革新与普及,整个文化生态都随之快速发生变化。

但如果仅仅是跟随时代潮流,一直处于学习使用工具的状态,那么我们就会因为不断听到身边人所说的新软件、新技能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创作和生产的本质。社交媒体上反复提到的“卷”与“工作焦虑”,也是对当下信息加速的一种社会情绪反应。

反过来,在计算机出现之初,那些工程师、创作者、艺术家们,是如何设想我们的今天的?这些奠基者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才设计出了计算机的功能,使得今天的计算机艺术发展到覆盖到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境地?而在今天,当我们拥有了更为成熟的创作工具、更为多元化的创作手段,又该如何去看待手中的工具?

在如今这个少为边界所管理,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回到革命的源头,重置创作者和媒介之间的共生关系。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联网台式机并不是 20 世纪 60 年代那些大型计算机的直接衍生物,反倒是对它及所代表力量的一种反抗,而这种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文化层面的。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工程师们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构造和使用计算机的想法,凭借着所谓的浪漫主义,为他们不同的设计构建正当的理由。

20 世纪 60 年代的大型计算机

图源:mobygeek.com

原始的大型计算机常与一些寻求逃脱人类窘境的错误努力联系在一起,如控制核战争的威胁,打赢越南战争、文秘工作自动化,或者将学校里的孩子们变成勤勉顺从的电子百科全书用户。人们谋划使用计算机控制人类的复杂性,将其绑定在可预测框架之中。

意识到这些计划之愚笨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计算行为重新阐释为一种表达、探索或艺术形式,将他们自己视为艺术家,反叛者,或两者都是,并寻找能够强化这一阐释的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人们想要表达自己,也就是说,人们向往且需要自发性、创造性、屠龙式英雄主义,而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且未经计划的互动,正好提供了某种诱人的、稳妥可控的不可预见性,可以用来满足这些目的。

约瑟夫·利克莱德被认为是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的早期先驱,他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但与许多人工智能实践者不同,利克莱德从未觉得人类会被基于计算机的东西所取代。在他对未来的预想中,图形计算、点击界面、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和软件将存在于一个网络上,并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迁移。

约瑟夫·利克莱德(J. C. R. Licklider,1915 年 3 月 11 日-1990 年 6 月 26 日),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和通用计算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图源:conanxin.medium.com

利克莱德在 1960 年发表的论文中,从人机共生在 SAGE 空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出发,概括了人机共生的概念。在 SAGE 中,有思想家、指挥官和武器指挥官。利克莱德认为,“真正的 SAGE 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他们的大脑数据处理与机器设施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比人类或机械零件单独制造的系统更有效的系统”。

同样地,利克莱德也没有否认自动化功能对计算机程序的重要性,甚至鼓励将它用于未来的人机系统。在《人机共生》中,利克莱德概述了简化计算机与用户交互的必要性。

正如他在那篇文章中写道:“人会设定目标,提出假设,确定标准,并进行评估。计算机将完成必须完成的可程序化的工作,为技术和科学思维的洞察和决策铺平道路”。这种侧重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人类智能的方法,有时被称为智力放大。

图源:www.0-tech.com

从计算机的诞生到发展,我们经历了许多迭代,但如同这些奠基人的设想,信息技术对人类来讲,是一种协作和智力放大的有效工具,这种工具是嵌入到我们思维当中去的,我们并不只是简单地使用它,或者利用它的自动化来完成我们的工作。计算机从诞生发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它都是在和人类协作,作为人类思想家的助手,来帮助我们开拓从未见过的世界。

在两三年前,人们还在大量探讨 AI 艺术家是否能超越人类。随着算力的增强与技术的开放,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是必然的。AI 艺术与计算艺术在风格化学习的效率上远超人类,一套算法加上足够的数据库,就能得到无数个答案。而这种无限的可能性也正是艺术所需要的。

艺术需要不受限制地去突破人类的极限,而 AI 通过自己的计算语言总是能给人类新的答案。如同在计算机诞生之初,人们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且未经计划的互动,正好提供了某种诱人的、稳妥可控的不可预见性。

Disco diffusion 是一款基于谷歌 Colab 的在线 GPU 进行图形演算的开源程序,通过简单的设置与 text prompt 的基础描述,在线 GPU 会返回运算图片结果到谷歌云盘。大概 20 到 30min 即可获得渲染结果。(滑动查看更多)

源:colab.research.google.com

Mid journey 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实验室,探索新的思想媒介并扩大人类的想象力。具体的运作方式是:在 Mid journey 的 discord 社群中进行关键词输出,大概 10 到 20s 会在 discord 里获得渲染结果图。(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Mid journey 官网

Mid journey 基于共创社群来一起探索 AI 渲染的可能性,在社群中所有人的创作关键词:text prompt都是公开的,也意味着看到别人的创作结果时也能看到其他人的创作思路。如今的创意,更多地侧重于信息的获取与重新链接。计算机能够放大我们的思维,并极快地将其变为现实。

计算艺术不仅仅是对创作者的工作方式产生影响,当创意的成本变低,更多人参与到思维共创当中来,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世界建构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尤其随着虚拟世界的交易系统与金融系统更加完善和普及,我们在元宇宙中的创意流通就将更加具有社会性。

重置互联网与城市逻辑,基于线上生存方式对人的生存进行再定义,建立一个少为边界所管理、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这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新环境,以及重新去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基础。

艺术家 wojtekfus 创作概念图(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wojtekfus.com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

图源:nftgames.net

如今我们学习的社群越来越完善,正如利克莱德的设想,人们通过不断地链接自我与社会,将我们的思想上传到一个网络上的意识中心。人人都能在互联网拥有一个意识载体,并以此进行交流与工作。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创造性,去不断发生链接,并在其中找到一种适合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重构我们的生产力。

这种链接与重构的能力,必然是未来工作最必需的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对技术进行占有与使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学习平台越来越开源,各行各业的工作越来越交叉,开放版权超越了版权售卖,占有创意转变成社群共创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斯特里特 (Thomas Streeter)《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

[2] 约瑟夫·利克莱德 (J. C. R. Licklider )《人机共生》

[3] 西蒙东《论技术物的存在方式》

作者:王一才

编辑:兵书

排版:灵〇

本文经授权在 TechXAcademy 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0
分享到:
没有账号? 忘记密码?